2024-11-25
(課程報導) 【澳洲國立大學韓瑞教授談藝術與跨性別】
文學院為提昇學生未來國際競爭力,營造雙語學習環境,藉以培育兼具英語能力及人文專業之人才,特設立「人文學英語微學程」,開設課程皆為全英語授課課程,同學修讀方式採隨班附讀,無必修課之要求,修讀總學分數為 8 學分。本學程於113學年度第1學期成立,並將於113學年度第2學期開放申請。
台文所紀大偉老師於本學期開設其中一門「同志文學在東亞」(Queer Literature in East Asia),於11月3-4日邀請到澳洲國立大學韓瑞教授(Prof. Ari Heinrich, *they/them)與課程師生對談。韓教授是猶太裔澳洲酷兒學者,同時是一名跨性別學者,目前是澳洲人文學院院士(Fellow of the Australian Academy of Humanities, FAAH),目前任職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文學與媒體教授,長年關注探討(跨)性別和種族議題在藝術和文學中的表現,並展示翻譯如何促進跨文化理解和性別認同的對話。
韓瑞教授在11月3日的「美術館裡的生化威脅」講座中,分享對藝術家范加(Jes Fan)作品的評論。范加的作品呈現人體器官的質感,讓觀者重新思考身體和環境的界限。韓瑞回憶他們參觀展覽時,黑色布幕和不規則空間設計帶來的迷惑和不安,更加深對展品與觀眾之間的緊張關係。
韓瑞教授曾翻譯作家紀大偉的少作《膜》到英語世界,也是紀大偉教授長期跨國學術合作的國際學者。在11月4日舉行題為「從英譯臺灣文學贖回跨性別」的講座中,韓瑞與紀大偉對談,既是譯者與作者,也是酷兒學者之間的跨國對談。
紀大偉指出,跨性別議題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而受到全球更多關注,臺灣同志文學不僅是本地文化的一部份,也為國際學生提供亞洲酷兒經驗的路徑。韓瑞特別強調,包含《膜》在內的酷兒文學,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種種挑戰,雖然「跨性別」或「LGBTQ」標籤有效引起國際關注,但也必須注意,我們所有人都是多種身分交織的個體,而非只有性別或性傾向身分。
韓瑞談到,翻譯也是一種再書寫的過程,翻譯可幫助某些人更認識自身的跨性別身份,也希望英譯本能作為臺灣與國際之間跨文化的橋樑。韓瑞期待更多臺灣同志文學被翻譯到英語世界,讓更多國際酷兒讀者與學生可以集結,匯聚亞洲酷兒群體的歷史與文化。
本次對談促進了多元文化理解,鼓勵學術交流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,透過與外國學者的直接對話,加深學生對跨文化議題的理解,並拓展學生的視野,積極參與國際研究社群。
*(they / them)是國外的跨性別人士,用來自我指稱的一種方式。對英語使用者來說,代名詞有男女之分,男性是 he / him,女性是 she / her,而跨性別者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,才會使用 they / them
(撰稿人:周寅彰_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