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w/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
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活動

首頁 / 最新消息 / 活動
::: :::
日期:2023-03-07
11203011

11203011

11203012

11203012

11203013

11203013

11203014

11203014

11203015

11203015

11203016

11203016

11203011
11203012
11203013
11203014
11203015
11203016

「我要講什麼」比「搶話題」重要

——如何運用Podcast突出人文「心」風格

 

【學生記者呂紹瑜報導】3月1日中午在百年樓106會議室,文學院壯遊.指南:人文學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」邀請知名哲普推廣人紀金慶老師、從事音樂錄混音、口白錄製、影像混音等錄音工作多年,並有多個Podcast節目製作合作經歷的齊姿媛老師,分享製作Podcast與網路經營的經驗。

傳媒,一向是適合以貼近大眾的方式點出複雜概念的媒介,Podcast則是目前相對容易製作的媒體,既沒有拍攝影片那樣昂貴複雜,也較能以「真誠且直接」、類似聊天的方式傾訴自己的想法。紀金慶老師緩緩分享如何從《鏡周刊》的《鏡好聽》一路走來,經營podcast的經驗。

「如果今天有人講六個小時的《資治通鑑》,你們願意聽嗎?」紀老師以這個問題開場。

 

#節目的受眾是誰?

紀老師回憶當時接受《鏡好聽》邀約做一系列哲學性節目時,一開始便將目標群眾設定在本身就具備哲學背景的大專生和研究生,以較為專精的角度談論班雅明、海德格、尼采等歐陸哲學家,沒想到收到許多課後回饋後才發現,聽眾中竟有許多是家庭主婦、通勤族,因為podcast更適合他們的生活步調,尤其出人意外的是,他們會想要追問更深刻的東西。

 

「這就像是幫他們打開一扇門,讓想學的人有一個途徑可以進來這個領域。」

 

這個與原本預期的目標對象不同的現象帶出了很有意思的啟發。紀老師認為,過去傳統電視台以大成本製作節目,因為投入的成本高,需要更多的收益來回收,這種電視台的商業經營模式在今日自媒體時代已經轉變。相反地,Podcast的經營不需要為了迎合觀眾而過度壓縮自己。在人人都有手機的年代,專業性夠、有自己的特色,自然會有相應的客群,那怕是台灣的萬分之一,乘以人口數也是一筆大數目。

 

「當你的內容越厚、越紮實,那個底氣,氣就會很長。搶話題拼不過專業的網紅,不如找一個自己真心喜歡的內容來分享。」

 

紀老師鼓勵同學多發展自己的特色與專業,並擺脫傳統電視台大成本、討好觀眾的思維,走得深、走得專,經營自己的特色,氣才可以撐得久,而不是被一次次潮流性的話題牽著走,導致自己也成了活躍時間相對短的網紅。

 

#好的企畫與觀點是成功的關鍵

齊姿媛老師回應紀老師的分享,並進一步指出,podcast不像其他社群平台,要獲得更多關注,就必須搭配其他社群平台的經營,以過去她所合作的對象為例,多是將Podcast作為其網路事業的一環。「要養出自己的鐵粉,必須至少持續一年以上每週更新一次、每次更新需配合相關文章的撰寫、活動設計。畢竟Podcast本身是沒有演算法的推薦,所以還是要仰賴其他平台的輔助。」如果時間不允許更新的時候,怎麼辦呢?齊老師表示,可以不必一定維持同等規格的更新,但更新是必要的,就算很短也可以。

根據齊老師的觀察,多數比較受歡迎、做得久的Podcast都著重在內容裡的個人觀點。有些甚至透過創造自己的人設把自己品牌化,進而從其他同行中凸顯出來。齊老師認為,一個好的Podcast,好的企劃與觀點大概佔據60%的成功關鍵,剩下的40%就是器材上的選用與後製。

 

#錄音、收音、後製

後製的部分,齊老師給了不少對於想創立自己頻道的新手來說非常實用的建議,重點也都圍繞在「器材的簡化」與「收音」兩大部分。器材方面,一開始先從自己錄音開始,並且將所有的器材縮減到一支麥克風、一台筆電或SD卡錄音機;要兩人錄音的話也可以透過多插孔錄音機或兩台電腦、兩倍器材(兩組耳機、麥克風)的方式。這樣就可以省去消除兩人聲音互相干擾的狀況,畢竟對於後製來說,雜音、背景音的去除是最為麻煩的事。

收音方面,齊老師也點出幾個重點。首先是回音的問題,回音為聲音碰到牆壁以後反彈回來的聲波,因此會和自己新講出來的聲音混在一起,進而讓電腦難以分辨哪一個是要留下來的聲音,哪一個是回音。再來是收音的環境問題,在沒有完善隔音的情況下所有聽得到的聲音都會被收進去。收進去的環境雜音又取決於麥克風的種類、性能等,像是電容麥克風就有較高的靈敏度,因此通常被忽略的環境噪音也會跟著被收進去,甚至和說話的聲音差不多;相較之下,動圈麥克風的靈敏度就沒那麼高,因此周遭環境等雜音的收音也就不會那麼明顯。

其他收音與器材上的指點多圍繞在器材本身的屬性,像是有些耳機可能本身就帶有濾鏡的效果,導致後製監聽時聽到的和實際上錄製的音軌不同;或是藍芽耳機因為麥克風和喇叭的位置太近導致重複收音,因此會發生類似回音的問題。那麼,如何後製最為省事?齊老師認為可以先以「錄製一段不用剪輯的Podcast」為目標,除了可以開攝影機變成直播節目以外,不用剪輯也意味著後製只要專注在混音的問題上,且可以順便練習口條和撰稿能力。

 

#podcast的前景

至於目前podcast的營收狀況如何?齊老師表示,還是要透過周邊的社群媒體進行曝光、廣告。如果純粹是以頻道、課程為方向就需要長久的經營與耕耘,畢竟多數的作法是以個人品牌的經營為主要的營收方式,所以也會連帶推出周邊商品、見面會等。因此,重點在於多平台的經營和如何做出個人特色,只要錄音品質還可以,甚至用手機、有線耳機,或手機麥克風去嘗試也是可行的。

現場有同學分享她的觀察,表示也有不少網路創作者為求擴散,而做較為淺顯的內容,並提出內容到底是要做深還是做淺的問題。齊老師回應指出,紀老師之所以受到歡迎,除了獨有的論述模式外,還在於他會下功夫去考慮並琢磨讀者接受的程度,以大家聽得懂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想法.紀老師本人則表示,這是歷經專欄寫作與不同大學的教學經驗不斷磨練以後練就的功夫,從而形成「接地氣」又兼具知識性的風格。

紀老師鼓勵大家先從自己周遭開始嘗試,或是找本身就已經熟識的人訪問會比較合適。在嘗試的同時,慢慢加深自己的內容深度,走專業、走厚實。在自媒體盛行、ChatGPT崛起的年代,講究的是風格和內容,重要的是,我們「要講什麼」,這個「什麼」可以如何在生活中豐厚人文的底蘊,貼近聽眾的需求。

 

#在行動中走遠走深

壯遊.指南:人文學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」主持人李維倫副院長最後總結這次活動的目的與核心在於,鼓勵文學院的學生學習以各種方式來向受眾表述自己所學,甚至也可以從訪問教授等基本發想開始。「壯遊.指南」計畫研究員林淑芬老師也鼓勵大家可以把課程所學做進一步的擴展,透過自媒體的運用,進行多方嘗試。「壯遊.指南」計畫鼓勵文學院大學部學生多方嘗試、培養自己執行一項企畫之企劃力,因此提供參與計畫之學生相關支持,並計畫未來建立一個專屬的Podcast錄音室,並延請駐院業師,指導學生將各項學習成果轉化為自媒體的素材。

 

???? 訂閱《壯遊指南通訊》:https://forms.gle/sLYMqSvc79XZ6gca9

 

back to top
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